中國是世界上溫泉最多的國家之一,也是溫泉利用最早的國家之一。五千年溫泉文化源遠流長,這是中國溫泉文化有別于外國溫泉文化最為顯著的特點。
“一道出遙岑,潺湲古到今。雪天聲瀉玉,月夜影搖金。歲旱施功大,民疴被澤深。浮丘與軒帝,仙跡可追尋。”中國溫泉文化的起源,遠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浮丘與軒帝”的時代。北宋元符進士夏津縣令凌唐佐所寫的《黃山湯泉》詩中記述了軒轅黃帝曾在黃山湯泉浸泉七日、皺紋消除、返老還童的傳說,結合《周易》所著軒轅帝當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的記載,可見,軒轅皇帝時代已開始利用溫泉使民眾在勞作后恢復體力了。
2800年前驪山溫泉就被發現,西周時期周幽王在此修建了“驪宮”,歷史上稱為“星辰湯”。到了秦始皇時,開始修建離宮別墅,名“驪山湯”。西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
中國歷史上,溫泉較大規模的利用,起源于秦漢而盛于唐。唐太宗是位文韜武略兼備、文治武功輝煌的皇帝。他的傳奇經歷也與溫泉結下不解之緣,早年他東征經過遼寧鞍山湯崗子溫泉,唐太宗親率士兵泡溫泉,展開“浴戰活動”,以練兵和歡娛身心。
宋代是中國溫泉文化的又一個發展時期,相傳宋仁宗趙禎南巡時到過湖北咸寧溫泉沐浴。北宋政府很關心廬山“黃龍溫泉”的建設,宋真宗親自賜其為“靈陽凈慧禪院”。當時禪院壁上有一首可遷寫的溫泉詩:“禪庭誰化石龍頭,龍口溫泉沸不休。直待眾生總無垢,我方清凈混常流。”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游覽廬山行至溫泉,見壁間可遷寫的詩,不由詩興大發,索筆和詩一首:“石龍有口口無根.自在流泉誰吐吞?若信眾生本無垢,此泉何處覓寒溫’”一時傳為溫泉文化中的佳話。
在元代,內蒙古的敖漢溫泉、克什克騰旗溫泉已經開發利用,史載元世祖曾于克什克騰旗溫泉駐蹕。
明清時代是中國溫泉的又一個大發展時代,有“天下第一湯”之稱的云南安寧溫泉、騰沖縣熱海溫泉都是這個時期由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和大學者楊慎親自實地考察發現的。清代也開發了不少名泉,在明代小湯山溫泉主泉口周圍修筑白玉圍欄建成帝王宸游禁地的基礎上,建起了湯泉行宮,開發了承德熱河溫泉,大連安波溫泉也于此時期開發。
在歲月長河中,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對中國溫泉文化的發展演變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溫泉文化歷經四代的演變:第一代溫泉是洗浴的文化,就是人們常說的“泡湯”;第二代溫泉文化是洗浴加游戲,強調溫泉的動感、豐富;第三代溫泉則是洗浴加休閑的文化,突出溫泉是一種休閑旅游方式;最新的第四代溫泉文化是最具包容性的,它不再專屬年輕人,而是與上一代共同享有的引入保健概念的全新溫泉,這也是當今新時代的溫泉理念。溫泉的文化變遷,最能直接地反映人們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
五千年溫泉文化燦爛輝煌,大連若石溫泉技術有限公司愿以綿薄之力繼往開來,將亙古流傳的溫泉文化繼承并發展下去,解決人們最根本的溫泉水療生活問題,讓千萬家庭足不出戶泡上天然般的好溫泉。
目前,大連若石最新原創推出了更加適合溫泉沐浴領域的泉種搭配模式——1+2>N效果模式:若石富硒溫泉+碳酸風呂/美肌風呂,這種模式會逐漸成為溫泉沐浴行業人工溫泉設備明智之選,這種全新的泉種搭配推薦,能更做到投資少,效果好,盈利快,而且更適合于人體溫泉泡浴。